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邓中夏与李启汉的纯真革命友谊
  • 2024-11-12 16:49
  • 来源: 胡羲
  • 发布机构:永州地情网
  • 【字体:    

邓中夏与李启汉的纯真革命友谊

内容摘要: 邓中夏和李启汉是杰出的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他们在领导组织工运历程,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是他们纯真革命友谊的坚强纽带。深入研究他们革命友谊的形成背景、过程和感人事迹,对于纯洁党内同志交往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具有积极意义新时代,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引路人”“追随者”“真同志”。

关键词: 邓中夏李启汉早期工人运动领袖  革命友谊 同志关系

邓中夏和李启汉是建党期全国仅有50多位共产党员之一,也是最杰出的两名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南李北邓”之美誉。他们不仅湖南老乡,是革命同志是知心朋友,也是郎舅亲戚他们在投身救国救民和领导组织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历程,建立了极为深厚的革命友谊。重温并深入研究邓中夏和李启汉纯真而感人的革命友谊,追忆他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推动早期工人运动发展而不懈奋斗,最终为革命捐躯的英勇事迹,对于新时代纯洁党内同志交往,真正形成纯洁和谐的同志关系和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一、因“五四运动”结缘,相继投入早期建党工作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前行的道路上有人给你指引正确的道路,并无私提供帮助。李启汉遇到邓中夏,就是这样一种幸运而美好的结缘。李启汉,1898年8月出生于湖南江华码市镇1915年至1916年,在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上学,1917年2月转至长沙岳云中学上学。1919年5月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北京大学湘籍学生邓中夏到湖南联络5月25日在长沙楚怡学召开大会李启汉作为岳云中学代表参加这次大会,结识了邓中夏李启汉深为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所感动,他与邓中夏多次交谈,为能结识这样一位有胆识有抱负的同乡而高兴。由此,也开始了两人长达9年的传奇友谊。邓中夏是中国最早接触、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学者之一,他也是李启汉共产主义信仰的引路人。毛泽东、邓中夏、李启汉等在长沙组织开展罢课、游行、演讲、抵制日货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遭到湖南军阀张敬尧蛮横压制。1919年12月,李启汉作为湖南学生请愿代表团成员之一,赴北京“请愿驱张”。期间,李启汉与北京学联负责人邓中夏有机会进一步接触。他们经常在图书馆、宿舍等地推心置腹交谈。邓中夏喜欢李启汉这个聪明好学的年轻代表,李启汉钦佩邓中夏这个进步博学的学联兄长。他们很快成为好友,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出入相随,如兄弟、如师友。尚未读完中学的李启汉在邓中夏的鼓励下,下决心报考北京大学,却因家境贫困,无力支付学费。于是,邓中夏多方奔走,帮他弄到一张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证。1920年1月至5月,李启汉在北京大学旁听期间,开始接触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邓中夏也进一步向他讲述革命的依靠力量、社会的发展问题等革命道理,并介绍他认识李大钊等人。这些,打下了李启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思想基础

1920年5月,经邓中夏推荐,李启汉到上海华俄通讯社工作,结识了来华指导中国建党的共产国际代表维斯基,以及陈独秀、李达等人,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和工运理论熏陶。8月,李启汉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团的创始人之一。9月,李启汉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和马克思主义,不久即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成为早期50多名共产党员之一。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参与建团、建党的实践中,李启汉认识,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向着共产主义去奋斗。1921年初,他写下《什么是共产主义》一文,并向工人演讲,指出“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孕育成的”“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与此同时,邓中夏北京积极投入早期建党工作,并同样成为早期共产党1921年1月,邓中夏代表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赴上海参加建党座谈会,会前与李达、李汉俊、李启汉、林伯渠等人交换意见。

二、因坚定追随升华,共同成为杰出早期工运领袖

所谓追随,应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随,而非对个人的追随、巴结和依附。李启汉追随邓中夏开展工人运动就是如此。1920年夏,邓中夏从北大毕业后,拒绝父亲在农商部为他谋到的一份差事,而是北京党组织指派到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李启汉也跟着到长辛店做铁路工人的组织发动工作,这对后来致力于工人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只考虑傍身依附、升官发财,李启汉完全可以选择留在邓中夏身边,但在邓中夏的影响和鼓励下,他毅然放弃北京大学旁听席位,满腔热情到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投入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等革命实际工作。为了拉近与工人的距离,甚至连穿着都改变了,常常穿一套三个口袋的蓝色工人服,脚上一双旧胶鞋。包惠僧回忆李启汉在湖南岳云中学时是高材生,自从走出湖南后,他再也没穿过那套蓝袍黑马褂。当时知识分子到过香港广州的,几乎没有哪个不做一身洋服穿一穿。李启汉则很少穿洋服。

1920年秋,李启汉等人上海党组织委派,去沪西筹备纺织工会,创办劳动补习学校。他费尽努力,在上海小沙渡(今安远路)建上海第一所工人学校工人半日学校”,与当时邓中夏等人在北京长辛店开办的工人俱乐部齐名,是党最初做职工运动的起点。自此,早期工运“南李北邓”的格局初步形成。党的一大召开前夕,李启汉再次见到来上海联络建党工作的邓中夏,并向他请教解决组织工人运动时遇到的难题。邓中夏接触马克思主义比李启汉早,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理论和实践经验更为丰富,便为他出谋划策李启汉后来组织上海英美烟厂工人罢工斗争中响亮打出“还我血汗”的旗号,宣扬“劳工神圣”的道理,引领工人阶级觉醒、团结,最终取得了罢工胜利,他自己也赢得了“小李先生”的赞誉这背后,其实有“大邓先生”的功劳。从此,李启汉坚定地追随邓中夏等人走上开展工人运动,致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道路。他们创办工人学校,组织成立工会组织,向工人传播革命真理,发动工人罢工维权,在组织工运的斗争中进步提高,也让他们的友谊不断升华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邓中夏任北方部主任,负责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李启汉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秘书,负责编辑《劳动周刊》,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继续负责上海的工运工作。邓中夏在北方先后领导了开滦煤矿工人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李启汉则在上海先后领导上海声援香港海员大罢工运动、浦东日华纱厂工人罢工等。

李启汉经常活跃在组织工人运动一线,引起了上海租界巡捕房的警觉,不仅派暗探侦查监控他,还于1922年1月30日、2月11日先后两次逮捕或传讯李启汉。但在缴纳罚款、“接受警告”获释后,李启汉没有畏惧,仍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工人运动斗争。1922年5月,他与邓中夏一起从上海出发,前往广州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代表书记部提出“罢工援助案”“八小时广州制度案”,获得一致通过从广州返回上海后,李启汉继续组织沪上海员斗争、日华纱厂工人二次罢工和上海邮政工人罢工。1922年6月1日,租界巡捕房以“煽动罢工,扰乱秩序”罪名第三次将李启汉逮捕,租界法庭对他判决“判监三个月,并驱逐出境”。党组织立即组织营救,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发表李启汉被捕《告全国劳动朋友书》,揭露租界和军阀的阴谋但监禁3个月期满李启汉并没有被释放,他被引渡给上海护军使署,关进龙华监狱,后被移到上海陆军监狱1923年北京劳动组合书记部被查封,邓中夏随总部迁到上海,并当选中共上海区委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期间,他要求“接济在狱同志,每月应送食物及衣服”,并与沈雁冰(茅盾)联络上海各界营救保释李启汉,但未有效果直到1924年10月13日李启汉被关押了2年零4个月后获释。邓中夏等人亲自接他出狱,见他骨瘦如柴,悲愤“你是我党坐牢最早最苦的第一位同志。”热泪盈眶的他俩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为了勤劳大众而死,虽死犹生”互勉,两人生死与共的革命友谊在此刻升华。邓中夏还为此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启汉出狱--喜极而泣,歌以志之》,激励启汉继续战斗。出狱后经过短暂休养,李启汉便向组织要求分配工作,组织决定派到湖南去临行前,邓中夏建议李启汉改名“你从狱中出来,头发长得像森林一样。同时也表示我们工人阶级像森林一样无限众多和无限生长所有叫做李森。

三、因真情关爱相亲,舅郎不幸先后为革命捐躯

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邓中夏、李森(李启汉)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邓中夏任秘书长和宣传部部长,李启汉任组织部部长,共同主持全总日常工作,并参加中共广东区委工人运动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他们之间因此有了更多接触和更深入的了解。期间中夏、苏兆征、李启汉成功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工运史上有名的省港大罢工,他们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既谋划各阶段行动,也深入一线发动组织。邓中夏亲赴香港发动工人罢工,后又牵头组建工人纠察队,捉拿工贼,维持罢工秩序。李启汉先在广州沙面租界策划发动工人罢工,后主持干事局工作,帮助数十万离港回省的工人解决生活问题,组织工人家属开展自救邓中夏李启汉还多次到各工会组织发表演讲。

邓中夏一心一意从事工人运动,生活十分简朴,30多岁仍然单身一人。1926年1月,李启汉的母亲和妹妹李惠馨(后改名李瑛、李夏明),因债主逼债,便来广州找李启汉见前来广州的二妹正好无事,李启汉便安排她帮助照料邓中夏的生活邓中夏很喜欢李惠馨这个吃苦耐劳姑娘,有空时常教她读书写字李惠馨邓中夏李启汉影响,在料理家务的空余,也去听邓中夏对工人的演讲。彼此相处一段时间后,二人产生了爱慕之情李启汉本来就对邓中夏十分钦佩和了解,也积极从中撮合1926年8月,在刘少奇、何宝珍、周恩来、李启汉等人的见证下邓中夏与李惠馨结婚。婚礼当日,邓中夏还带着李惠馨来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说:妹,我们不忘记死去的先烈们此刻,邓中夏、李启汉已由亲密战友进而成为嫡亲郎舅。对革命人的婚姻和家庭艰辛,李启汉有切身体会。他清楚的知道,他与邓中夏从事工人运动,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二妹嫁给邓中夏苟能享福平安!略通世事的李惠馨知道选择了邓中夏就意味着东奔西跑、居无定所,甚至付出生命。李启汉与邓中夏爱屋及乌的真诚友谊发自内心,即便结亲郎舅,依然不失本真、明亮无私,更是共同的理想、革命的道路、真正的爱情促成了这段亲情。李启汉在上海期间,认识了参加工人运动的纺织工人薛映华,两人互有好感,相处融洽。由于工作紧张,不久后李启汉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奔赴湖南工作、广东工作,互相惦记的两人一直未能走到一起。直到1927年3月,在组织和其他同志的帮助下,薛映华来到广州工作,两人才正式结婚。却不料,不到一个月,李启汉便被捕壮烈牺牲。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李启汉连夜召开会议,紧急研究应变计划。4月15日凌晨,广东军阀步蒋后尘,封全总广州办事处,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工人领袖。李启汉不幸被捕4月23日晚,被押往南石头刑场秘密杀害,时年29岁。

此后,李惠馨随邓中夏为革命四处奔波,虽聚少离多两人感情很好1927年8月,邓中夏参加党的“八七”会议,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莫斯科生活是邓中夏与李惠馨相处最幸福安宁的一段时光李惠馨回忆:“当时邓中夏虽然很忙,但每天我从学校回来,他都来学校的大门口等着我,我们一起穿过贡院,肩并肩、手拉手地走回家。······那种快乐,无法形容”。1930年邓中夏回国,领导湘鄂西根据地的革命斗争。1932年秋,受王明等人排挤,被撤销职务,责令去上海“接受审查”,后从事地下情报工作。邓中夏“接受审查”时,正在上海情报机关工作的李惠馨不离不弃,勇敢地选择支持丈夫继续和邓中夏生活在一起1932年11月2日,李惠馨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一直关押为了不暴露邓中夏,双方只能以暗语写信,互相关心鼓励。但不久之后,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法租界巡捕逮捕。他自称施义,在多方营救下,只被判刑52天。后因叛徒出卖,邓中夏身份暴露。为了进一步确定邓中夏的身份,法庭提审李惠馨,让她出庭指认邓中夏朝思暮想的两人终于相见了。邓中夏突然大叫:“我不认识这个女人!”强忍悲痛的李惠馨也只能残酷回应“我没见过这个人。”1933年9月21日黎明,邓中夏雨花台刑场英勇就义,献出了39岁的宝贵生命。邓中夏牺牲后,李惠馨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李夏明,意为继承丈夫的遗志。此后,她先后在西安、延安、太行山等地工作。1945年3月1日,毛泽东在写给李夏明的信中鼓励她:“继续为党工作,以继启汉、中夏之遗志。”她在回忆录中也记述,一直记得李启汉跟她说的那句话,“你要记着,哥哥是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的!”

邓中夏与李启汉在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道路中相遇、相识、相知、相亲,两人并肩战斗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互相成就,成为最杰出的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最终都为此英勇牺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既是他们勇敢战斗的不懈动力,也是他们革命友谊的坚强纽带。革命理想大于天。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建立革命友谊,纯洁同志关系的基石。左丘明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共产党员是一批因共同信仰共产主义而走到一起的革命同志,党员同志之间,天然具备建立革命友谊的基础。邓中夏与李启汉传奇而纯真的革命友谊故事万古流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更多基于共同理想信念、志同道合的“引路人”“追随者”“真同志”,而不是搞尔虞我诈的争权夺利、不负责任的两面三刀、破坏规矩的团团伙伙、官僚霸道的颐指气使、虚伪庸俗的阿谀奉承和漠不关心的明哲保身、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   

(作者系中共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此文入选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邓中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学术研讨会,并被评为优秀论文)

注释:

1】《李启汉》,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2】《中国工运历史英烈传--李启汉》,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年版

3】《永州党史人物故事丛书--李启汉的故事》,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李启汉文存》,线装书局2024年版

5】《革命先烈李启汉陈为人纪念文集》,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编 2016年9月

6】《文史天地--邓中夏、李启汉:领导早期工人运动的郎舅英烈》 2021年12月

7】《湘潮--读邓中夏给狱中妻子李瑛的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共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永州市地方志编纂室) 主办
电话:0746-8358070    编辑部邮箱:yzszb8358070@163.com
备案序号: 湘ICP备2021015108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地址:永州市冷水滩区湘江东路166号潇湘大厦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永州市地方志编纂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