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方志永州 > 历史简况
历史简况
  • 2020-03-18 16:02
  • 来源: 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 发布机构:永州地情网
  • 【字体:    

8万年至12万年前,人类就在永州渔猎采集、繁衍生息。1万年前,永州先民就群居农耕、种稻制陶。三四千年前西瓯越和雒越部落聚居永州,同时,中原民族(包括苍梧族和舜部落)大量南迁,为永州带来中原文化,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发展,永州日渐融入华夏文化圈。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南下,永州被纳入楚国势力范畴。楚悼王后期(前389—前381),永州被列入楚国政区,隶属于苍梧郡之洮阳县或郴县。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国灭楚,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进军岭南,驻军永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推行郡县制,永州首设行政区——九疑县,被纳入秦帝国的版图。秦朝,永州初属苍梧郡,后属长沙郡。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朝灭亡。汉高祖三年(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的混合性地方行政制度。大约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改苍梧郡为长沙郡(后为长沙国),永州大部属荆州刺史部长沙郡(长沙国),零陵楼小部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西汉初,析九疑县置道县、南平县、泠道县和营道县。汉文帝末年,道县并入南平县,属桂阳郡,九疑县被划分为泠道和营道二县。西汉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析泠道县和洮阳县,分别封长沙国刘发之子刘买和刘贤于舂陵侯国和泉陵侯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设置零陵郡,治零陵县(今广西全州西南),辖零陵、营道、始安、营浦、泠道、洮阳、钟武七县和舂陵、泉陵、都梁、夫夷四侯国,其中营道、营浦、泠道三县和舂陵、泉陵二侯国的治所在永州境内。同时,在交趾刺史部设苍梧郡,分营浦县置冯乘县和谢沐县。西汉初元四年(前45年),汉元帝并舂陵侯国入泠道县。西汉末年,王莽专权。西汉居摄元年(6年),改零陵郡为九疑郡,改泠道县为泠陵县,改泉陵县为溥闰县,改洮阳县为洮治县,将营道县降为九疑亭。西汉复汉三年(25年),刘秀恢复西汉旧制,恢复零陵郡和泠道县、营道县,同时,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并将零陵郡治从零陵县迁移到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首设郡(府、州)级行政机构。两汉时期,零陵郡的辖区面积9万多平方千米。
    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不断,大部分时间南北对峙,社会异常动荡不安。三国时期(220年—265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永州地属荆州。赤壁之战后,零陵郡归蜀所有。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大将吕蒙袭取荆州,东吴占据零陵郡的绝大部分。东吴黄武五年(226年),东吴孙权将冯乘、谢沐二县从苍梧郡改属新置的临贺郡。东吴元兴二年(265年),东吴孙皓析零陵郡南部置营阳郡,以营浦(今道县)为郡治,辖营浦、营道、舂陵、泠道四县。东吴永安七年至西晋太康元年(264年—280年),孙皓复析泠道县置舂陵县,析泉陵县置永昌、祁阳二县。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孙皓析长沙郡西南部、零陵郡北部置昭陵郡。三国东吴时,零陵郡领泉陵、零陵、洮是、观阳、祁阳、永昌六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平定东吴,统一天下。同年,废营阳郡入零陵郡。不久,冯乘、谢沐二县自荆州改属广州。西晋太熙元年(290年),晋惠帝析泉陵县建应阳县。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从荆州、广州两州分置湘州,零陵郡属湘州,辖零陵、泉陵、永昌、祁阳、应阳、营浦、洮阳、观阳、泠道、舂陵、营道十一县,其中零陵、洮阳、观阳三县不在永州境内,冯乘、谢沐二县属临贺郡,南平县属桂阳郡。西晋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灭亡后,晋怀帝依靠原西晋南逃的贵族建立东晋,定都建业,偏安江左。零陵郡属湘州。西晋永和年间(345年—356年),析零陵郡复置营阳郡,零陵郡领泉陵、祁阳、零陵、洮阳、永昌、观阳、应阳七县,营阳郡领营浦、营道、舂陵、泠道四县,谢沐、冯乘仍属广州临贺郡。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晋安帝裁湘州,零陵、营阳二郡复属荆州。南平县初隶荆州,后改隶江州,仍属桂阳郡。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东晋恭帝,建立宋朝,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422年,刘宋复置湘州。464年,孝武帝将零陵郡改为零陵国,临贺县改为临庆国。零陵国仍领原零陵郡七县,营阳郡仍领原所辖四县,零陵国、营阳郡属湘州,冯乘、谢沐二县改属临庆国,南平县仍属桂阳郡。479年,禁军首领萧道成政变成功,建国号齐。齐萧在永州的行政建置,除冯乘、谢沐二县所属之临庆国复改为临贺郡外,其他一如刘宋,不曾改变。502年,萧衍取代齐朝称帝,国号梁。515年,萧梁改营阳郡为永阳郡,治营道县,辖营道、舂陵、泠道三县。557年,陈霸先取代萧梁,建号陈。在政区建置方面,南陈除将南平县改属西衡州外,其他一切如旧。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经十分混乱,居中的郡一级形同虚设。
    581年,杨坚废周而立,建立隋朝,不久即罢天下诸郡五百有余,开始实施以州直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随之将州县二级制度推行到南方各地,州县并省甚多。同年,隋文帝撤零陵郡,设永州总管府,废永阳郡,设永阳县,同时,并永昌、祁阳、应阳三县入零陵,并营浦、谢沐二县入永阳县,并泠道、舂陵二县入营道县,并南平县入临武县。607年隋炀帝恢复郡县制,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零陵郡领零陵、湘源、永阳、营道、冯乘五县,其中湘源县不在永州境内。隋末群雄继起,萧铣割据南方,618年称帝,国号梁,至621年兵败降唐,其间永州辖于萧铣。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唐初依然是州(郡)、县二级制,后来名称由郡改州、由州改郡,多有反复。621年,唐高祖平定萧铣,置永州和营州。627年,唐太宗为了对州(府)进行有效控制,主要依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十道,733年,唐玄宗又分天下为十五道,至此,唐代的地方行政体系演变为道—府—县三级制。永州先后隶属江南道和江南西道。永州领零陵、湘源、祁阳、灌阳四县(624年省灌阳县,627年省祁阳县)。营州领营道、江华(析冯乘县置)、永阳、唐兴四县。622年营州改为南营州。634年改南营州为道州,改永阳县为营道县,并于旧营道县置唐兴县。644年废道州,并入永州,675年复为道州。742年改永州为零陵郡,改道州为江华郡。758年,复改江华郡为道州,领弘道(隋永阳县。621年于县置营州,改为营道县。742年改营道为弘道)、延唐(隋营道县。621年移营道县于州城,于旧营道置唐兴县。693年改名武盛。705年复为唐兴。742年,改为延唐)、江华(621年析贺州冯乘县置江华瑶族自治县,643年改属永州,675年还道州,684年改为云溪县,705年复为江华)、永明(唐初移永阳之名于州西南55千米置,634年省入营道。691年,析营道复置,742年改永阳县为永明县)、大历(767年湖南观察使韦贯之奏请析延唐县,于道州东南110千米、舂陵侯帮城北7.5千米置,因以大历为名)五县。南平县在隋朝被废,671年恢复,742年改为蓝山县,属桂阳郡。唐朝后期,地方军事日益重要,永州先后归属于衡州防御使、湖南观察使、钦化军节度使、武安军节度使等。907年,朱全忠建立后梁,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927年,后唐又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建立起以湖南为中心的地方性王朝。936年,马楚析零陵县置东安场,改延唐县为延嘉县,其余沿袭唐时旧置不变。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宋初废止镇领州之制,道制仍然沿袭下来,但很快道制即为路制所取代,路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建置。永州、道州辖于荆湖南路。永州治零陵县,辖零陵、祁阳、东安(982年改东安场为东安县)三县。道州(江华郡),治营道县(962年改弘道县为营道县),辖营道、江华、宁远(963年改延喜县为宁远县,并大历县入之)、永明四县。南宋,永州的建置没有变化。
    1271年,蒙古忽必烈定国号大元,建立元朝;1276年灭宋,统一全国。元朝在永州设永州路和道州路,隶属湖广行省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1276年,置永州安抚司和道州安抚司,1277年,分别改为永州路总管府和道州路总管府。永州路总管府治零陵县,置录事司,领零陵、东安、祁阳三县。道州路总管府治营道县,置录事司,领营道、宁远、江华、永明四县。蓝山县属桂阳路总管府。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改永州路为永州府,改道州路为道州府。1376年,改湖广行中书省为湖广承布政使司,同时降道州府为道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隶属永州府。1639年,析宁远县、新田县堡置新田县。至此,永州府管辖零陵、祁阳、东安、道州四州县,道州又兼领宁远、江华、永明、新田四县,永州行政建置格局大体被确定下来。此外,明朝在永州地方还设有永州卫、宁远卫、宁溪守御千户所、桃川守御千户所、枇杷守御千户所、东安守镇百户所、锦田守镇前千户所、宁远守御千户所、江华守镇右千户所等卫、所,隶属湖广都指挥司。1644年,清廷迁都北京,随后发兵征服南方,统一全国。清初,内地行政建置沿袭明制,即由省管辖府、州、县。1664年,清朝湖广右布政使(1667年改称湖南省)移驻长沙,永州府隶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辖零陵、祁阳、东安、宁远、江华、永明、新田七县和道州。蓝山县属桂阳州。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军政湖南都督府成立。民国1年至民国2年(1912年—1913年),国民政府废府存道,永州各县先后属衡永郴桂道和衡阳道。民国11年(1922年)废道,永州各县直属于湖南省。民国3年(1914年),湖南省就清代设立的长宝、岳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四道的区域,改置武陵、湘江、衡阳、辰沅(后裁撤)四道,永州各县属衡阳道。民国17年(1928年),国民党政府析零陵、宁远、祁阳、桂阳、新田、常宁等六县的部分地方,增置阳明县,设县署于石鼓园。民国20年(1931年),改阳明县为阳明特别区,不久撤销。民国25年(1936年),湖南省推行行政督察区,零陵、祁阳、东安、道县(民国2年道州改州为县)、宁远、永明、江华、新田八县,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民国29年(1940年)4月,先后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和第七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零陵(今永州市零陵区)。蓝山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成立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和临时省政府,废止湖南省第七督察区,设立永州专区。10月,南下途中组建的永州专区专员公署进驻零陵县城(即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专区辖原省第七督察区所辖八县,蓝山则属郴县专署。1950年8月,永州专区改称零陵专区。1952年2月,划祁阳东北部的6个区设立祁东县,仍属零陵专区。11月,衡阳、零陵、郴州3个专区合并,成立湘南行政区。1954年6月,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郴县(后改郴州)2个专区。原零陵专区的祁阳、祁东、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永明(今江永)、江华八县属衡阳专区,新田县和蓝山县划归郴县专区。1955年8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1956年3月,永明县更名江永县。1959年3月,蓝山县与嘉禾县合并为蓝嘉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原蓝山县城;新田县并入桂阳县。1960年2月,中共湖南省委批准成立县级冷水滩市,由零陵县领导。1961年7月,恢复蓝山、新田二县建制。同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冷水滩市,由衡阳专署领导。196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零陵专区,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今永州市零陵区),辖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蓝山、新田八县,原零陵地区的祁阳、祁东划归衡阳专区。同月,冷水滩市改为区级镇,仍归零陵县管辖。1964年5月,湖南省委批准划零陵县、道县的12个公社和9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局机关驻双牌。1969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潇水林区管理局,以原潇水林区为行政区域设立双牌县。1979年3月,零陵县东风镇(原芝城镇)改名永州镇,8月,改由零陵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县,恢复冷水滩市。同月,国务院批准,江华瑶族自治县驻地由水口镇迁至沱江镇。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地级永州市辖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蓝山、新田九县和芝山、冷水滩二区。1997年7月—8月,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先后迁驻冷水滩区。2005年6月8日,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至此,永州市辖8个县2个区和1个自治县,即冷水滩区、零陵区、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宁远县、新田县、蓝山县,面积2.22万平方千米。

                                                                                                                            (2018年12月3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共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永州市地方志编纂室) 主办
电话:0746-8358070    编辑部邮箱:yzszb8358070@163.com
备案序号: 湘ICP备2021015108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地址:永州市冷水滩区湘江东路166号潇湘大厦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永州市地方志编纂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