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为避宋英宗之讳,改名敦颐,字茂叔,道县久佳乡楼田村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其父周辅成,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曾任贺州桂岭令,宦游于外。周敦颐少时跟着母亲在农村起蒙读书,天资聪明,志趣高远。16岁时,父亲病逝,他随母亲到京都投奔舅父龙图学士郑向。受郑向教诲,精通经史,为其后成为著名理学、散文学家奠定坚实基础。
康定元年(1040),敦颐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庆历四年(1044),调任南安司理参军,办事公道,爱憎分明,不徇私情,不媚权贵,士民称道;旋移桂阳县令,又徙知南昌。嘉祐六年(1061),敦颐为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治平元年(1064),虔州民间失火,焚毁千余家。其时他在外地公干,朝廷没有辩明原因,遂改官通判永州;熙宁初知郴州,后被荐举为广州转运判官。他一生奔波,积劳成疾,熙宁五年(1072)求知南康军,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故乡营道濂溪以名之,世称濂溪先生。由于他平日把俸禄都用来周济周氏宗族和接待宾友,及分司归来,携妇将雏,连稀饭都难以为继,他却安之若素。熙宁六年(1073)六月初七病逝,葬于庐山莲花峰下。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易经》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互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的学说对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所著《太极图说》,被宋儒推为宇宙和人生的最精简的说明,后经朱熹发挥,遂成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著作有《通书》,后人将他的著作合编为《周子全书》。
前人评周敦颐“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文豪苏轼作《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诗,对他甚为推重;诗人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日风霁月”。周敦颐在他的散文名篇《爱莲说》中,借莲花以自况,赞美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品格,并暗讽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世俗之辈。《爱莲说》为散文著作之瑰宝。宋理宗淳祐七年(1241),追封其为汝南伯,从祀孔庙;元仁宗延祐六年(1312)封为道国公。